anne_summers: (Default)
anne_summers ([personal profile] anne_summers) wrote2019-04-06 04:14 pm

道可道

 这是一篇观后感的衍生感,来阐述关于观后感的一些想法。

其一,观后感不是看出来的,是做出来的。
兰晓龙在《非常道》里金句频出,之后应会另有一篇记录,而这一篇,这是关于这些经典语录的另类思考。
讲一讲兵团给人带来的影响、为什么带来这些影响,而别的剧做不到。
他在其中说的这些道理,听起来确实非常有理且令人信服,但这样主观的道理,通常是不会被人轻易接受的。我们从小接受了多少说教,那些“空口无凭”的“道理”,除了让我们反感之外,似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,但一部士兵突击,一部我的团长我的团,似乎让人潘然醒悟,自己弄明白了那些道理并接受了它。为什么会这样?这些道理就一定是正确的吗?
事实上,这两个疑问中的后者,正好解释了为什么被人们说出来的大道理总是不太容易被人接受——因为它有唯心的感观。父母长辈常常是在唠叨中讲这些道理,说你要踏实、要沉得住气、要静下心来......可是说得再多,也仅仅是停留于口头上,我们并没有看见这些道理直观实际的效果,因为并不太有人将这个过程展现出来,所以它的说服力就不高。而士兵正是将这个过程和结果都展现出来,以朴实但又动人的方式,它有足够的说服力,于是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,
并且,在士兵突击这部剧中,它并没有将一些东西直接地用语言告诉你,但实际你只要有心便能感觉到,当然有些是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了的,那些是用来解惑、用来配合着未言之道给人以感触的。
同样的,兰晓龙在访谈里的话,诚恳真实,自洽圆满,加之他摆在人们面前的作品,其中可以很容易就感受到的打动人的东西,让他的道有力量、有意义、有道理。
人们接受一个道理的唯一方式是他感悟到这个道的正确性,而感悟的方式,要么是看见,要么是亲身经历。人有天生的趋利性,他不会平白无故去接受一个道理,除非事实证明这个道理确实有正确。所谓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,也是这个意思。
这也是成功学、励志学一度流行的原因和套路——举例,让你看到这个“道理”的成绩,进而相信这个“道理”是对的,是可以接受的,是应该实践的。但如果一个人有一定见识后,就不会再轻易被这种故事所描绘的东西所蒙蔽,他会看到更多,然后找到其中出现的漏洞,进而推翻这样的论证,于是“道理”的说服力就消失了。
至于兰晓龙的道理,我们依然无法立即断定其正误,也许是因为它确实正确,也许是因为兰晓龙所处的高度更甚,我们还无法找到漏洞。无论如何,此刻的我基本是接受这些道的,就像我接受士兵和团长里的道一样。

所以从小写的读后感观后感此类,如果只是看了,没有被打动,也就不会理解、不会真正进到心里,那么这样的“感”就没有意义,只有确实地让人接受了、付诸于生活中了,这时候“感”才是真正感受到了。我们能感受到什么,取决于我们需要什么。观后感不是看出来的,是做出来的。
道理是可以言说的,但仅仅言说是不会有力量的,道理能给人以感受,而不只是一句话。道理是用来做的,也只有通过做,道理才会被认可。